植入致富基因… 要趁早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葉慧心/台北報導】
|
政府計劃將理財教育納入教材以及基測命題,讓銀行業者看好兒童青少年理財市場的潛在商機。銀行主管指出,未來兒童理財將不再只著重省錢及存錢的簡單概念,而是要從理財性格養成的黃金期就為孩子種下「致富基因」。
股神巴菲特6歲就靠著賣口香糖和汽水賺進人生第一筆錢。石油大亨洛克斐勒更從小被父親要求必須記錄每一筆花費。
教育部近期擬與金管會合作推動理財教育,預計民國102年起在國中、小實施,民國103年納入基測命題。目前包括台北富邦、國泰世華、中國信託及新光銀行,都陸續辦理兒童理財教育活動。
銀行業者表示,透過簡單的理財工具及行為可讓致富基因深埋在孩子的行為模式,幫助孩子提早在創造財富的競賽開跑。中國信託商銀建議,父母應把握孩子「理財性格養成黃金期」,讓孩子從小就習慣金錢的使用及管理。
想把孩子打造成成理財大師,銀行主管認為,最重要的原則就是「理財概念循序漸進」、「理財技巧實地操作」,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,理財教育也要分階段導引。
幼稚園學童,多數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買,此階段最重要是讓孩子清楚區分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,並學習節制的花錢;透過金錢累積,讓孩子了解「儲蓄」,進一步創造財富。父母可給予定量的零用錢並要求記帳,再與孩子一起檢視支出項目,讓孩子了解「需要」、「想要」的差異。
小學生特徵則是把零用錢和壓歲錢花光,遇到突發狀況要用錢時便手足無措。這個階段的孩子,父母可進一步溝通「風險控管」及「時間等於金錢」,讓孩子了解如何面對未知風險,為未來不確定性做好準備,及早理財以享受時間複利。
至於國中階段的孩子特徵是拚命存錢卻不理財。銀行主管表示,父母可藉由溝通財務目標讓孩子瞭解從建立財務目標、儲蓄到透過投資、建立投資紀律的理財過程。